叩问教育密码 求得理想教育
来源: 房婷婷发布人:王梓 点击数: 1836日期: 2020-11-03 15:07
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公平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新时代教育的使命,也是教师的任务。钟启泉教授所著《解码教育》,从学习科学的视点与实证研究的证据相印证的角度,从“真实的学力”“探究的课堂”“成长的教师”几个方面,叩问教育的密码,求解符合新时代发展的理想的教育。10月26日下午,我校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各学科教师代表分享阅读感悟。教师发展室主任薛向红主持活动。
践行“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储备革新的能量,改造教师的学习是当务之急。教师如何改变?探究组陈婵娟率先分享自己的思考,基于核心素养和学科特点探索探究学科教学的密码。陈老师分享说,教学方式要从“教师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回答反复追问,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要从“个体学习”转向“协同学习”,要同学习伙伴一起实现同客观世界对话、同他人对话、同自身对话;要从“表层学习”转向“协同学习”,理论要联系实际,解决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
语文组朱书理和程郗熙以师徒问答的形式分享了“教师”的定义、怎样激发低年级孩子的阅读兴趣和学生如何接纳自己等三个话题。朱老师联系自己丰富的教学和班主任管理经验,在阅读教学和班级建设上为程老师解疑答惑,支出妙招。朱老师还将她在阅读《解码教育》中相关儿童阅读教学的感悟编成了儿歌,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波普尔说,整个人生都在问题解决。《解码教育》书中也主张,教学的核心应是问题解决教学,发展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为未来不断冒出的人生问题做好预备。问题解决教学如何实施?英语组史征路以整本书阅读教学项目——《Tales of a Fourth Grade Nothing四年级“透明人”的无聊事件》为例,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教学思考,希望将《解码教育》中的问题解决教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帮助学生培养“在一种以上的文化境脉中“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路和能力。
晏敏君、虞婷婷和沈潇逸代表数学组进行阅读分享。她们从核心素养和数学学科素养出发,通过不同的数学教学实例,分享了如何有效组织教学工作,进行课堂转型的实践操作。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通过设计“项目学习”等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展现能动型教师的特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彰显了“核心素养”的无限魅力。
薛向红主任最后分享了对这本书的阅读感受,指出教师学习可以从三个视点来掌握,即来自于教学经验的学习,支撑学习的学校境脉以及长期的变化过程。教师研修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读书交流作为我校校本研修的重要活动,有利于教师成长,希望老师们能继续深入研读《解码教育》,用好这本书。
教师自身的变革是学校改革的起点。只有教师变了,课堂才会变;只有课堂变了,儿童才会变。相信老师们会从《解码教育》中汲取滋养,反哺课堂,推动教育发展。《解码教育》优秀读后感
读《解码教育》有感
美术组 张洁
在《解码教育》的封面,有着这样一段话:“教师自身的变革是学校变革的起点,教师变了,课堂才会变;课堂变了,儿童才会变。儿童变了,又会引发教师进一步变,跟着课堂也进一步变,儿童也进一步变—学校就是借助如此的循环往复,得以不断地变革与进步。”
在静静地阅读中,我读到了真实性教学的设计,应当考虑的三个视点:其一,自主学习,在教学中,如果总是以教师为中心,钟教授把这喻为一个全包性的旅游,一切委托给旅行社,按照旅游计划出游。这样的教学却无法培养出自主、自律的学习者,因为孩子们没有了自身的决定“如何学、学习什么”的“自主计划型”。其二,对话学习,即直面真实问题的教学。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需要的是“知识的整合”,即跨学科的教学,去超越自身学科的框架。与“知识传递型”教学截然不同的是,儿童通过问题的真实性与现实性,会调动自身的能量,潜心投入问题的解决。在真实性教学的场合,问题并非都可以一一解决,而是以未解决的居多,并且问题的解决方式,没有标准的答案,钟教授提出,问题是否一一都能解决并不是那么的重要,重要的是通过问题的解决习得的知识技能,促进多样的“知识的整合”。其三,深度学习,即在习得、活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相互发表见解,通过对话,通过协同解决问题,使儿童的个性进一步丰富。
在教学的变革中,在课堂的改变中,在PBL项目实践中,如“开心花园”的项目主题,年级组各科老师们携手齐心,学生结合了上一次项目式学习的很多经验,各班主任老师本着民主协商的原则,孩子们基本可以自行组建,较为顺利地进入了各自小组,接着是一次次地实地测量,一次次地梳理思路,一次次地调整方案,美术与数学携手共同走进了课堂,图纸比例、尺寸标注、区域划分、着色分块、面积合理性、功能实用性、设计美观性、后续的立体建模涉及的材料收集,分类,加固等等,不断调整与完善。
我深切体会着改变,教师最大限度地关注学生在个体实施中或是在小组团队合作中的不断地成长,及时给予鼓励,给予有意义的奖励,允许过程中的失败,因为这是必经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相可以共同不断探讨,修正,尝试,教师会一直给予学生积极的指导,将教学模式转变成以探究为基础、学生为中心的方法,学生自主参与性更大化被调动,同时也可以更大化地让学生保有探究过程中兴趣度的持久性。
学生们在这一协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遭遇的挑战,合作中的矛盾分歧,但正因为有了师生共同确定的目标,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有了善于利用适合工具与途径获得有价值信息的方法,有了团队合作中思维碰撞的火花,五花八门的创新点子及磨合后良好的团队关系及协助意识,有了教师的适时协助及清晰方向的指引,会使得挑战变得有意义,有趣,又使他们无所畏惧。
因材施教,破解僵固心态
——《解码教育》读后感
语文组 黄惠贤
抽空读了钟启泉的《解码教育》,读到“成长心态与反思能力”这章,似有所感。文章中提到学生中存在的两种心态,“成长心态”和“僵固心态”,素质教育注重学生“成长心态”与反思能力,应试教育是滋长学生“僵固心态”与应试技能。低年级儿童一般认为“勤奋者是聪明人”,认为努力与能力是正比发展关系,这是一种“成长心态”;初中以后高年级学生往往会认为取得相同成绩,比较不那么努力的同学是聪明人,努力与能力是反比例发展关系,这是种“僵固心态”。“僵固心态”的学生是基于同他人比较,容易消极、焦虑。“成长心态”学生往往更有进取心,相信努力使人聪明能干。
我理解作者提到的“成长心态”和“僵固心态”应该是我们日常教学中理解的积极思维模式和消极思维模式,这两种思维模式不仅存在于各年龄段的学生中,其实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体现。这两种思维模式或者说心态的形成是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认可等复杂因素日积月累逐渐而成,不能简单地归因为素质教育或者应试教育导致某种心态和思维模式形成。思维模式在每个人身上体现是动态存在,并非一个人的终身属性,存在阶段性和局部性特征。对一些学生来说,可能随着年龄变化,存在两种心态的转变,由消极转向积极,也可能由积极变为消极。对另一些学生,可能在某些他喜欢的学科上是成长心态,而他不喜欢的学科则是僵固心态。两种思维模式或者说是心态,不是固定不变,是存在演进关系的。
曾经有个学生小Z,小学三年级前是个所谓“僵固心态”的学生。虽然其他科目都还行,但数学课根本没心思听讲,不做作业,课堂起哄,和老师顶嘴,扰乱课堂秩序。越是对他批评教育,他越抗拒,具备典型的“僵固心态”特征。尽管他的数学老师是一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资深教师,对他依然没有好的办法。四年级的时候,老教师退休,接任的是位学校刚毕业的年轻男老师,没想到一年后,曾经的“僵固心态”学生一跃成为班里佼佼者,数学及各科成绩都能排在班级前三名。直到毕业都是妥妥的“成长心态”的学霸。后来通过和小Z沟通,发现一切的起因只是因为换了新老师,尽管新老师的教学经验不是那么丰富。小Z觉得曾经的老教师只对成绩优秀女生眷顾有加,对他这样的调皮差生批评过多,过于严厉。正因为感受不到小Z想要的关注和关心,导致类似小Z这样的学生极度自卑和消极防卫,甚至用对抗的方式来肯定自己存在,对学习完全没有兴趣。换了年轻男老师以后,可能新老师眼里不再有好学生坏学生的固有认知,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让小Z觉得自己不那么另类。据说新的男老师有个“绝招”,他和同学们约定每次上课前会用5分钟时间讲一个连载故事,但要保证同学们上课时能认真听讲。故事非常精彩,而且每次总是在最有悬念的地方,来一句“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于是和小A一样的学生们开始认真听课。也许初始的动机只是为了每一次课前的故事,日积月累的行为逐渐变成习惯。平时,数学老师还喜欢和男同学一起打篮球,让好动的小Z特别喜欢他们数学老师。可能环境的改变,也在改变小Z的思维模式,偶尔受到老师表扬,让小Z体会到成就感。他不再排斥数学课,开始认真学习听讲,认真完成每次作业,开始喜欢找老师问问题,对各科的学习也开始更加用心。最终,他自己的学习心态由“僵固心态”演进为“成长心态”。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不能简单定性某些学生是“僵固心态”,而另一些学生“成长心态”,“僵固心态”的学生一定不如“成长心态”的学生等等。对成长中的学生而言没有不变的心态,他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周边环境给他们正向的引导和影响,那他们就会成为具有积极思维和行动的“成长心态”的好学生,反之亦然。
学生初始“僵固心态”的形成是家庭教学、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具的失策造成,其中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尤为关键。“心态”形成和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没有必然联系,素质教育也会养成“僵固心态”学生,应试教育同样能造就“成长心态”的学生。由此,作为一名教师,我想我们应该更多的去思考和实践与不同“心态”学生相处时的教育模式。从了解学生开始,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化“僵固心态”为“成长心态”,助他们逐渐具备积极学习的能力。还记得我们年轻时也曾喊着“理解万岁”,现在的学生何尝不是这样想。
一个案例,就教会我不少经验
TOI 陈玉
《解码教育》中有关《探究的课堂》部分的讨论,让我觉得与自己日常的教学更具契合点。其中,关于《学会提问》这个章节,我想谈谈自己的理解。
本书中,有一个关于“学会提问”的案例让我印象深刻。事例主要描述的是,理科、数学和社会科3位教师合作教学,在给学生讲解有关香烟的知识之前,没有依照惯例,一股脑地开始单方面演讲:“什么是香烟”,“香烟里有什么”等,而是首先提示了提问的规则,之后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提问。结果,学生们踊跃大胆、七嘴八舌出了大量的问题:为什么吸烟的有害的?香烟里含有什么?如果危险的话,为何还在贩卖?香烟里为何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发明香烟的是谁?警示为何要附在香烟盒上?怎样才能戒烟?有无类似于戒毒所那样的戒烟所?何时才能迎来无烟的世界?香烟为何合法?为了禁烟,大家能够做些什么?最后,学生们决定了解决问题的顺序,选择了“警示为何要附在香烟盒上?”作为探究计划的题目。学生兴致昂扬,围绕吸烟影响健康的焦点展开一系列的调查,不仅“自动”地回答了所有的疑问,也用独特的方式表达了禁烟的立场。
这个案例,看起来比较普通,好像每一位教师的课堂,都能与学生共同呈现这样的效果。但仔细分析,实则是相当有挑战的,我觉得教师对课程的设计在若干个方面都实现了突破。
1、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已经对“香烟”这个话题进行了全面地剖析,事先按照所涉内容,对其进行了学科的划分,理科、数学和社会学教师合作授课,分别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对学生的调研活动进行启发和指导,这实则是充分实现了跨学科的学习。
2、“学生无拘无束地提问,学生决定了解决问题的顺序、学生选择探究的主题”,这又是把能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教师仅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但是“能动权”的归属不是绝对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相对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学生们天马行空,贴边儿的、不贴边儿的,什么都有。学生往往注重于知识本身的学习,我非常害怕学生会习惯于这样的思维方式,更害怕自己成为近视眼的技术工匠,尤其对于探究的主题我是必须要把关的,必须确保主题的目标本身具备价值,具备真实问题的解决的价值。
3、案例中学生开展的“大调查”,更像我们常说的“单元大作业”。学生从最基础的学科知识点出发,在贯穿所有问题的同时,运用诸多现代化工具,通过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影响的数据,进一步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自的态度与立场。这样的“大调查”、”大作业”使学生思考的空间更为宽广,思考的高度更具全面性、客观性。我也要借鉴这样的思路,培养学生知识范围内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技能范围内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时刻将高阶思维、核心素养融入教学体系。
4、学生选择了“警示为何要附在香烟盒上?”作为探究计划的题目,其实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探究的问题带到真实的情景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归结于生活。这一份“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教师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在调查了一系列的法律和公关政策之后,对“吸烟有害健康“的影响有了更深广的理解,学生自己运用所得的知识,表达立场,甚至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为香烟盒设计更有温度的警示,这份创新又体现了高阶思维在探究计划中的应用。
一个教学案例,让我知道了跨学科学习的实现技巧;学生的提问,不再是支离破碎的问题,而是“一连串相关问题的”迸发。也就是说,一节课中,所涉及的活动不必多,只要注重实施的完整性就会说明很多问题。我想在自己的课堂上选择合适的章节,也能与其它学科的老师合作,让“跨学科”的痕迹“润物细无声”地植入学生地认知中;我也要更加有意识地利用教学技巧辅导学生学会提问,不仅提高学生”自己即学习的主人“的意识,动员学生开展多样思维的能力和批判能力,也力求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的人格品质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解码教育》这本书需要慢慢体会,尤其适合在教学出现困惑时使用。多读,常读,反复读,每次读都有新收获。
《解码教育》读后感
音乐组 周妙淼
《解码教育》一书,从真实的学力,到探究的课堂,再到成长的教师,从学生的能力素养到学校层面的课程设计再到教师的学习成长三个板块,让我们系统全面地重新认识教育的内涵。
读完这本书,有拨开云雾见天日的感觉,很多以前似懂非懂的问题清晰明朗了很多,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结合这次的责任杯主题“专业升级 课堂增值”,其中对于“从低阶思维的培养走向高阶思维的培养”这个点感触良多,觉得书中有很多理念的学习跟责任杯的主题可以完美结合,很值得自己借鉴学习,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近年来被极力倡导的核心素养,我们听了很多,也学习了相关的课程教育理念等等。那么,如何在学科当中体现我们新时代的教育思维,《解码教育》详细介绍了核心素养概念的雏形和发展,让我们更加系统的了解核心素养的概念。什么是素养?素养囊括了知识技能态度在内的人的整体能力!软技能才是十分重要的技能:有效沟通的能力创造力分析力应变力问题解决力协同学习倾听力人际合作等一连串的能力。
现今的社会正在急剧变化的阶段,如何使儿童能够获得应对急剧变化的社会能力。扎实的学历丰富的心灵强健的体魄,三方面和谐发展的生存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不仅强调语言和数学的硬能力,更关注软能力,真正的学习一定是扎根于能力提升的过程,通过知识建构提升学生的革新能力。教育教学不能局限于技能的习得,而是需要提升问题解决情境中有效运用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的具有通用性的认知技能,乃至问题解决的意愿、自我调控能力、以及超越人际关系困局的社会技能及大力的扩充和刷新素养与学力。
在社会瞬息万变,新技术层出不穷,人工智能越来越被广泛应用的今天。一个人即便记住了再多的答案,都无济于事。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要求每一个人拥有自己的思考,知识和智慧。
看完这本书,我瞬间理解了责任杯计划中“去触摸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让核心素养在课堂中落地生根,尝试设计复杂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培养价值观的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的意义。
这几天关注了很多关于教育的讯息,有马云对百位校长的演讲,有教育部连续发文加强体育和美育的意见,还有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意见等,很多时候会悄悄对照,比如评价:这不正是正达已经在做的嘛?然后情不自禁地感慨,正达的教育理念真的很超前,总能走在教育的最前沿!所以才有每年不一样的责任杯主题,因为每年的责任杯都会融入最新的教育理念!年年岁岁责任杯,岁岁年年背责任!每年的责任杯,都有些许的痛苦,接受新事物总是带着压力从迷茫开始,每年的责任杯,又有更多的甜蜜,感受豁然开朗的神清气爽!责任杯,将再一次引领我们走向新的教育高地。站在一线课堂的我们,任重道远!而我们,将紧随正达的步伐,努力前行!
教师新武装
——学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解码教育》后实践有感
北校英语组 周秀敏
新时代,孩子变了,课堂也得变,课堂变了,老师就得变,这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不可避免的变革与进步。
此次翻阅钟启泉教授的这本新作,相比十年前阅读教授的《学校的变革》和《教育的挑战》,给我感受最大的是,这本书给予老师们在理念转型和课堂变革中更多细致的指导,具有非常高的学习性和可操作性。
由于英语阅读研究一直都是非常有趣且吸引人的一种教学,所以我对书中第一辑第8节“儿童阅读的本质及其环境设计”一章特别感兴趣。
在小学中高年段英语阅读教学中,各种研究百花齐放,有阅读策略研究、阅读活动研究、不同题材阅读教学研究,阅读培养能力的研究,凡此种种,皆可看出,阅读教学就是英语研究的大宝藏,可是我仍然有疑惑,为什么要研究阅读教学,它为什么这么好?
直到今天翻阅这本书,教授说,“阅读在于获得新知”即阅读能够为儿童带来学力的奠基,它能成为儿童主宰的自由探究的天地。这也意味着,阅读是“授之以渔”的教学,我们要引导孩子成为运用既有知识来建构文本解读的认知活动。
那么儿童学习者是如何形成对文本的理解的呢?书中提到了两种阅读模型,其一是“基于叙事文法”的文本阅读模型,其二是“重视读者意义构成”的文本阅读模型。
回想小学教材中的阅读文本,以记叙文为主,这是由小学阶段学习者的实际能力决定的。但是在教学模式的呈现中,小学课堂似乎全部采用的都是第一种阅读模型。采用这种模型,帮助学习者从自身的世界出发理解文章与故事整体内容,并进一步阅读故事、理解故事。但这种“叙事文法”有局限性,它不能帮助学习者形成句与句之间的意义关联。
而第二种阅读模型则突出了“因果关系”,基于推论文本内各种行为因果关系而形成对文本的理解的模型。在阅读过程中着眼于探讨因果关系,就会要推论人物行为的意图,对现实社会中理解他人产生重要意义。
再了解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应该达到怎样的阅读水平。书中表8-2《小学阶段儿童阅读水平区分》中可以看出小学3-4年级学生中48%的儿童,5-6年级中的45%的儿童能够用另一套语词来改述文本的整体内涵,从而理解文本;而5-6年级中39%儿童能够属兔填埋文本意涵与自己既有知识之间的鸿沟二作出假设,显示出解决两者问题的反应。
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目前中高年级英语阅读课堂进行的复述文本以及进行文本预测和推理的相关学习都是基于学生阅读水平开展的教学活动。
结合以上阅读教学模型和学生阅读水平,我在教学中实际开展了一次课例实践。
教学内容:儿童文学
文本特点:章节内容来自儿童文学, 比起小学教材中的阅读文本,有较强的的可读性,更有文学性;人物形象丰满,性格充满张力,更生动形象;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更富有童趣。
教学策略:采用“重视读者意义构成”的阅读模型,构建冲突的导火线,冲突发生,冲突解决三个板块的学习层次,理解人物行为产生的目的,了解人物性格,最终学会化解冲突,发展与不同的人相处的能力。
进过这样设计的课堂,使得阅读变得更有意义,但是从整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能够在原本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更加理解主人公活动小组人物的特点,产生的冲突,并且主人公经过与自己弟弟发生冲突,由妈妈介入,学到了温柔的一课从而对自己在小组活动中起到润滑作用,顺利完成小组活动这样的曲折内容中学到了与人相处的正确方式,比起了解故事内容大概已经提升了一个理解人物情感,并指导自我行为的层次,这是一次良好的尝试。
福山正达拥有一批头脑聪颖,思维敏捷的学习者,他们对知识如饥似渴,他们对学习热情似火,他们是国家与民族未来建设的承担者,是国家国际交流的代言人,如何给予他们有质量的教育,是正达给以每一位教师的课题。
这是福山已经开始探索的课题,教师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挣脱,阅读大量全新教育观念,解放教育思想,接受新观念的武装。
热门文章
| 2022年招生简章 点击 ( 999+ )
2021年招生简章 点击 ( 999+ )
学校简介 点击 ( 999+ )
福山正达外国语小学招聘启事 点击 ( 999+ )
福山正达南校区校车路线站点 点击 ( 999+ )
2019学年综合学科第二届小达人获奖名单 点击 ( 999+ )
【学生发展室】寒假计划发布 点击 ( 999+ )
问题解答 点击 ( 999+ )
【新生】新生入学信息填写通知 点击 ( 999+ )
2021年6月15日-6月23日学生菜单 点击 ( 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