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探究活动多 快乐学习收获大

来源: 孙学文发布人:单位管理员 点击数: 31日期: 2016-03-04 17:41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用我们同学的话讲就是:“我们每天都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数学知识生活着。从买菜算账,到金融统计,建筑设计测量等等,数学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那么,除了生活中需要数学,学习数学还有什么用呢?

学习数学可以训练我们的思维,比如逻辑思维、归纳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当知识点、例题、公式、定理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淡忘时,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思维习惯却会被永久保留,成为我们人生的一部分。

Paul Carus说,没有哪门学科能比数学更为清晰地阐明自然界的和谐性。数学学习并非是让我们成为数学家,或者成为数学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而是为快乐幸福的一生提供燃料与元素。

数学课堂、数学课本、数学老师、学习伙伴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主要构成,同学们可比老师小时候幸福多了,因为有了计算机和互联网,大大缩短了数学学习的时空距离,在形式丰富、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中,尽情探索和积累数学知识,积极快乐的掌握运用数学技能。

在福山正达,数学老师们精心创设的各类主题活动、社团、沙龙、竞赛,更是丰富与拓展了福娃们的数学学习领域。既有个性数学小报的编绘,又有小组合作实践探究、团队竞赛等竞争方式,个体的参与性、创新性与团队合作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苹果教室玩转创图

     魔尺军团,打造立体神话

 

     微故事里大世界,数学乐园百家争鸣

寒假里同学们的我与数学主题小报已经跃然墙上。大家都把这项活动当成了一次自我锻炼的机会,在创作过程中,专注用心,把生动有趣的数学知识以活泼多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有的研究了动物界的数学天才,有的介绍数学家小故事,有的摘录了数学名言、谜语、儿歌,有的讲述了数学历史,有的进行了专题知识的整理,还有的结合数学活动增设了趣味题、思考题等。同学们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穿梭于古今中外,用一双智慧而敏锐的眼睛寻觅、探索着数学的奥秘与乐趣。大千世界,包容万象,数学文化,博大精深。数学小报,就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图形设计有创意  手绘人像乐趣多

是的,“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数学文化与数学历史的探索,以数学家为主人公,从祖冲之、刘徽、赵爽到苏步青、华罗庚、陈景润,从阿基米德、欧几里得到欧拉、高斯,我们在历史的变迁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更为重要的是,当学习从课堂走向课外,从教室延至校园、社区,数学就从封闭走向了开放,数学的文化性也得以彰显。数学活动不可能穷尽学科的全部,但是可以打开一扇窗,让孩子们自由选择进入不同的知识领域遨游。无论是对后继数学知识的学习,还是对同学们的终身发展,都起到助动作用。作为以课外拓展为主的数学活动,不仅仅是教科书的延伸,更能够对课堂学习起到反哺,每一次的活动,都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连环画里有学问

    数学活动多探究,归纳方法常积累

但是,数学学习有时也不乏枯燥、抽象,甚至是艰难。而我们的福娃秉承福山正达的四气八字品质以及奥林匹克精神,在春蕾杯、希望杯、走美杯、中环杯等等各类全国中小学数学竞赛中刻苦历练,从初赛层层入围冲刺决赛,到最终获奖,不仅磨练出了迎难而上的坚毅品格,更在五年级毕业时收获了优秀中学的橄榄枝。

五三班的廖韵沁同学在她的数学小报中讲述了她是如何学习数学的:我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投入到课堂中去。我会认真完成作业,掌握新知识。回家后,有空复习一下旧知识,温故而知新总会对我有帮助的。认真对待每一次练习,就会拿到好成绩。这是一种积极进取日积月累的学习常态,把同学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良好素养编成口诀和大家分享,看看这其中你做到了多少:

课前准备,簿本到位;错题分析,主动分享。

课上专注,善于倾听;主动交流,积极互动。

操作实践,概括总结;善于猜想,提问质疑。

书写工整,减少笔误;簿面整洁,及时修补。

看清题意、圈划词句;图式分析,规范解答。

计算扎实,又快又对;借助草稿,验算验证。

独立思考,迎难而上;专注高效,按时作业。

及时订正,有错必纠;注重方法,过程严谨。

笔记积累,课后复习;针对错题,高效练习。

课外拓展,参与磨练;精心设计,作品分享。
 

    让我们对照自己,找到方向,确定目标,付诸行动,不断改进,学习数学、运用数学,成就更好的自己。

上海浦东新区民办正达外国语小学

地址:浦东新区沈家弄路870弄1号 电话:68553798 邮编:200135 传真:68550718 

地址:浦东新区沪南路2061号 电话:50839186 邮编:201204 传真:68550718

沪ICP备16018727号-1  Copyright2016 平台构建:U教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60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