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岚
部门组:北校区探究组
学科组:探究
我的博客数:26
我的评论数:0
• 默认分类 (17)
• 随笔反思 (3)
• 个人博客 (1)
• 专业发展 (1)
• 其他类型 (1)
• 专业学习交流 (1)
• 教学工作 (1)
• “责任杯”教学竞赛 (1)
贤良方正探真理,博物通达育全人 (2025-08-26 12:26)
栏目:个人博客
贤良方正探真理,博物通达育全人
——以科学与爱,点亮每一个“重要”的我
正达的校训“贤良方正,博物通达”,于我一位科学教育者而言,既是治学之圭臬,亦是育人之灯塔。它指引着我,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更要以爱与智慧,塑造学生贤正的品格、广博的视野以及通达的思维,践行“乐学每一天,成就每一人”的育人理念。
“贤良方正”与科学精神:塑造求真求实的品格
科学的第一要义是求真。实验数据不容篡改,观察结论需客观公正,这本身就是一种“方正”。在我的科学课堂上,“贤良方正”并非一句空话,它融入在每一次实验操作的严谨规范中,体现在对每一个异常数据的追根溯源里,彰显于对学术诚信的坚守中。
我曾带领学生进行一项长期的生态瓶观察项目。一组学生的生态瓶因操作失误提前崩溃了。沮丧之余,有孩子想“借鉴”别组的数据完成报告。我没有直接批评,而是引导他们思考科学研究的真正价值所在。我们一起分析了失败的原因,讨论了科学史上许多伟大发现恰恰源于“失败”或“意外”。最终,他们选择诚实记录失败过程并深刻反思。我在评语中写道:“这份关于‘失败’的报告,其价值远胜于一个完美的虚假结果。你们展现了科学工作者最宝贵的‘方正’品格——诚信。” 这一刻,我看到孩子们眼中重燃的光彩,他们深刻理解了“贤良”之于做人与治学的意义。这正是爱与智慧的体现:用专业引导代替简单说教,保护探究热情的同时,筑牢品格的基石。
“博物通达”与学科融合:构建广博互联的知识视野
“博物”意味着广博,“通达”要求融会贯通。科学从来不是孤立的学科,它与人文学科、艺术社会紧密相连。我努力在设计课程时,打破学科壁垒,展现科学的广阔与互联。
在学习“光的折射”时,我们不仅研究原理,还欣赏莫奈的《干草堆》,分析大师如何用画笔捕捉不同光线下色彩的微妙变化;我们探讨古诗“潭清疑水浅”中蕴含的光学原理;我们甚至研究城市霓虹灯的光污染问题,思考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这样的课堂,让学生体会到科学不再是教科书上枯燥的公式,而是理解世界、创造美好的一种重要语言和工具。它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跨学科的探究兴趣,真正实现了“乐学每一天”。这份“乐学”,源于对世界万物好奇心的满足,源于知识联通后豁然开朗的喜悦。
“我很重要”与“成就每一人”:点燃每一个生命的自信
“我在正达我很重要”——这句充满力量的精神宣言,在我的科学课堂上具体化为:每一个提问都被重视,每一个猜想都被尊重,每一个动手尝试都被鼓励。
小辰同学曾是个沉默的孩子,在小组活动中常处于边缘。在一次关于电路连接的实验中,他所在的小组屡试不亮。就当大家一筹莫展时,小辰小心翼翼地指出了一根导线的连接点似乎有松动。重新连接后,小灯泡瞬间亮了!组员们发出欢呼,纷纷向他投去感谢的目光。我立刻抓住这个机会,充分肯定了他的细致观察对团队成功的“重要”贡献。从那以后,小辰在科学课上的眼神越来越专注,举手越来越积极。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支点,自信的光芒被点亮。
作为科学学科负责人,我亦将“正达事,我的事;反我所在,皆为正达”的精神融入团队建设。我鼓励组内教师发挥特长,开发特色项目,让每一位老师的专业智慧都能在正达的平台上闪光,因为我们深信,成就每一位教师,方能更好地成就每一位学生。
教育是科学,更是艺术。其科学性要求我们遵循规律,严谨求真;其艺术性要求我们付出爱心,因材施教。用爱的温度呵护每一个独特的生命,用智慧的专业设计每一次成长的路径。我将继续秉持正达的文化理念,以科学为舟,以爱与智慧为桨,助力每一位正达学子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成长为贤良方正、博物通达的未来栋梁,让他们都能自豪地宣告:“我在正达我很重要!”
阅读(2) | 评论(0)
前一篇:中国教育创新年会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