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颖

部门组:北校区语文组

学科组:语文

我的博客数:27

我的评论数:0

• 随笔反思 (17)

• 个人博客 (4)

• 教育日志 (3)

• 教育叙事 (2)

• “责任杯”教学竞赛 (1)

《这儿真美》教学反思 (2023-11-20 21:36)

栏目:个人博客

《这儿真美》教学反思

部编版教材每一次习作的话题都不一样,习作的训练点也不一样。本次习作是一次写景类习作,写景离不开细致观察,再结合本次习作的要求“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也就是要聚焦某一处景点,围绕这一处景点写出景物的特点。根据这些习作要求,课前,我设计了“美景观察记录表”,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到真实的情境中去观察和记录。观察记录表记录所观察的地方,就是全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记录所观察的景物,就是为了围绕中心意思写作所做的选材铺垫;积累写景的词句就是为了把景物写清楚所做的表达准备。有了这样的观察和记录,学生在习作时就不会出现无话可说的困境了。

写作素材有了,那要怎样写?习作教学不是无源之水,更力求根植教材文本。本单元课文有很多共性,首先体现在文章结构划一,《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总分总结构,《海滨小城》是总分总结构,《美丽的小兴安岭》也是总分总结构。其次,课文中的段落大多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并按时间顺序或方位顺序组合成段、组合成文。第三,选取的景物有代表性,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每一个季节都有写到“树木”,那是因为树木是小兴安岭最多最明显的景物。在开展教学时,我将本单元的课文瞻连成一个整体,让写景文章的基本结构范式深深植入学生的心中。

 “围绕一个意思写”中的“一个意思”其实就是段落的中心句,要想达成这一习作要求,首先就要确定一段话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写出段落的中心句至关重要。认真研读教材,我们就会发现,教材提供的三个例句也明确了这一意图。我将三个例句作为具体的语言范式支架,这样不仅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了某一处风景的特点,写出了段落的中心句,而且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表达。学生顺着这样的思路可以有很多类似的语言句式来表达段落的中心句。

本单元除了古诗外,其他的课文设置都体现了不同的观察顺序。《富饶的西沙群岛》按照海面、海底、海岛的地点转移顺序为我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海滨小城》从大海、沙滩、小城这样从远到近的空间顺序让我们感受到小城的美丽和整洁。《美丽的小兴安岭》按照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为我们展现了一年四季中的小兴安岭。除了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寻,一定从整个单元的课文来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不外乎几点: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的描写、运用比喻和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等等。所以我把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炼成四个写作锦囊:有序描写;打开感官,抓住特点;展开想象,运用修辞;展开想象,运用修辞;加入新词,锦上添花。把景物的特点从写清楚到写具体,再到写生动,从易到难,层层推进,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抓住一个景物写一段话,基本达成了目标。

不过,整节课留给学生写段的时间还不够充分。课堂上,我带领学生通过回顾本单元全部三篇精读课文的写法,引出本次习作的要求“围绕一个意思写”,但这样的逐篇讲解,导致这一环节显得过冗长。包括在后续的教学环节中,从课文中提炼模仿的范例,也过于精细和面面俱到。如果精简教学内容,只选择一篇课文进行习作方法的梳理和总结,就能在实操练笔中给予学生更充足的时间。

其次,对于篇的概念不够清晰。课堂上学生写了开头,并选择了一个景物,用学到的方法把景物写清楚写具体,但还停留在句和段的层面上。但是对于一篇完整的习作,必须让学生建立篇的概念,应该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向学生展示一篇结构完整的习作,让学生构建篇的概念,形成篇的结构。


阅读(571) | 评论(0)

前一篇:《活法》读后感

后一篇:《教育的基础》读后感

上海浦东新区民办正达外国语小学

地址:浦东新区沈家弄路870弄1号 电话:68553798 邮编:200135 传真:68550718 

地址:浦东新区沪南路2061号 电话:50839186 邮编:201204 传真:68550718

沪ICP备16018727号-1  Copyright2016 平台构建:U教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60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