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小花
部门组:南校区数学组
学科组:数学
我的博客数:39
我的评论数:-481
• 个人博客 (25)
• 随笔反思 (8)
• 教育叙事 (2)
• 二年级 (1)
• 教育日志 (1)
• “责任杯”教学竞赛 (1)
• 教学工作 (1)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教学反思: (2021-06-20 11:09)
栏目:个人博客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因此,这堂课关键是引导学生运用前面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动手操作探究算理,将新知识转换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自主的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而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同时也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相对于其他学习内容来说,计算教学显得枯燥乏味,那么如何使计算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如何在计算中培养学生讨论探讨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我这一节课探索的重点。
在本节课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尽可能的选取学生喜欢的方式:努力创设动态的有活力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场景来理解算理。
环节一:构建算法模型。主要是探究竖式加法的计算法则的环节,学生利用小圆片在数位表上进行操作。在这一过程中,先将不进位的竖式计算法则纳入到进位中来,即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再将38+17具体的计算过程渗透于新的运算法则当中,通过全体学生先动手在数位表上操作,再发表自己的看法来完善进位加法的法则,其中特别引导学生关注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这一环节,请看具体教学环节:
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验证结果到底是40多还是50多,然后再动手摆一摆,再动口说一说。总之,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等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而且通过自己的实践对知识的掌握印象最深刻。进而自行研究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环节二:探讨优化计算过程。
在完成了计算法则的总结后,接下来组织学生讨论是先从个位加起比较方便,还是先从十位加起比较方便,优化计算过程。通过讨论交流的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先从个位加起,因为学生从动手操作中已经能明显感受到从个位加起的优越性,如果先加十位的话,个位满十,十位就还需要再调整。引导学生在算法多样化之后进行优化,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调节学习的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环节三:进一步强化计算法则。
这里主要通过四个练习来得到目标的。练习一通过学生观察个位,不计算,判断十位的最终结果;练习二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计算练习,最好找出学生问题所在;练习三通过判断对错,最终达到计算减少出错的概率。练习四通过解答算式迷的技巧升华本节课的相关内容。这样就加强进位加的计算法则的掌握以及重要地位。整个过程中学生反复说计算法则来完全掌握计算法则。
这节课讲完后学生基本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并且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表现非常踊跃,思维不止一次达到升华。总之,本节课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理解计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的目标基本得到。
当然,上完这节课之后,在冯老师的指点下,我也明白存在不少缺陷:如整个环节中,太纠结于计算过程和原理的探究,没有必要,因为前面有基础,学生能说即可;还有横式的算理也没有说透,效果不理想;课堂的练习量不太够,要多点练习,并从中发现问题;还有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
鉴于存在以上问题,我觉得以下方面我要特别注意: 课堂练习的数量必须有保证,计算练习量少,找不出问题所在,也因此对应课前备课的准备要多下功夫;还有这一节课的计算练习题一定要有普通的计算,末尾有零的计算,计算结果是100的计算,这样量就足够,层次感就出来啦!还有和是100的加法中,个位凑十,十位凑九的优化计算方法也应该渗透进去;最后个人觉得评价也得注意: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增强学习动力,有时来自学生集体的评价和鼓励比教师更有效,因此适当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评比活动,有利于强化合作意识,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阅读(1973) | 评论(0)
前一篇:《线段》的教学反思
后一篇:《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教学反思: